
紙質媒體加速數字化,互聯網媒體何去何從?
如果僅從信息流動性來說,互聯網的產生的確是件難得的好事。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情,通過網絡,彼時彼地便可知曉。微博等形式更加速了這一進程,而且讓純粹的信息和網友的評論轉發一起用難以想象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這也間接讓媒體不再是信息源的壟斷者。
可是,信息本來是沒什么價值的——也許你覺得可笑,信息不對稱正是造成世界鴻溝和等級的原因,怎么能沒有價值呢? 但是,信息本身的價值微乎其微,真正有價值的是對信息的闡釋和分析,而且這一價值隨著闡釋量的增大而增大。
試想,就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身邊可能發生了如此多的信息:樓下有人吵得不可開交、同事在一旁竊竊私語等等,你卻全無察覺,因為不經過闡釋的信息本身很難令你感興趣。比如,印度發生了地震,你對微博上的這條信息本不以為意,但經過其它人評論轉發,你就會多看一眼。同一條信息在不同人的闡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價值。也許無數人對蘋果落地熟視無睹,但在另一種闡釋中它叫做萬有引力。
當互聯網介入媒體并且加速信息流動之后,紙質產品就顯得緩慢和不那么酷:點擊比購買更容易、視頻和圖片更能吸引眼球,因而也就有了開始時提到的媒體互聯網化。當人們已經被訓練得用幾秒時間獲取一條信息,便不再嘗試辛苦的工作。因此互聯網上的媒體致力于提高信息的產生速度,卻很少以對信息的闡釋深度為標榜。
而這種基于信息本身的流動并沒有帶來太多附加價值。作家有一批追隨者,雜志和報紙也往往有一批擁躉,但是如果互聯網信息僅僅拼搶速度和熱點,還會有那么忠實的閱讀群體么?復制粘貼很容易,讀者似乎并不介意一條新聞的原始出處是哪里。
當然也不必擔心互聯網沖淡了價值、微博碎片化了生活。縱觀從書籍、雜志再到報紙廣播和互聯網的過程,信息流動的加快與人類空間的拓展還是成正比,最后改變的是形式,留下的還是內容。
我們總以為是一批因循守舊者死在了互聯網手里,但當以闡釋見長的傳統媒體決定背水一戰、全面數字化時,或許也是信息價值觀再次變化的時候,應該恐慌的是互聯網。
- 上一篇: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網站的文章收錄量
- 下一篇:谷歌虛擬腦技術計算:人工智能的新突破